最初报名NLP教练之道时,我就细细看了四个模块的主题:与世界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语言的魔力、家庭系统排列。
第一、二、四模块的主题,都带着满满的滋养,对我充满了吸引力,在日历备忘录里静静地诱惑着我。
只有第三模块:语言的魔力——是个不一样的存在。
它好像更纯粹的贴合了我的个人喜好,而不仅仅是一份支持力。其他三个模块,就像感情中的温暖踏实。
而语言的魔力,就像爱情中最简单直接的吸引。
我怎么可能错过它?即使它的档期和另外一场重要考试有冲突。五天的课程,除去长途赶车考试,我挤了又挤,争取到三天半。
创造一切可能性,能在里面多泡一刻,就多相处一会儿。
从第一天开始,我就迅速飞身投入——它完全符合我的直觉预期,甚至超出。
烧脑、过瘾,需要极度专注,火花总在不经意时碰撞四溅,仿佛回到了当年一头栽进“数学之美”的时候。前十几日连续跟课加助教的轻微萎靡,谈笑间灰飞烟灭,我很轻易的到达了忘我的状态,像海绵一样投进语言的海洋。
几天下来,超哥都在谈转化信念,从限制自己转向鼓舞人心。
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就如何打破自我限制、开放全新的可能性,传授了一系列精妙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NLP起源于模仿——观察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提取令他们获得成功的卓越模式,再把卓越模式拆解细分,好让其他有志者便于学习和掌握。
“语言的魔力”恰恰是其中最精妙的一套方法论,就像一把钥匙。用好了,可以大大缩短学习成长的进程,可以打开很多扇新的大门。这样的“模仿”,也必定不会停留在只求“形似”,必然可以形神兼备的再现卓越元素和卓越模式。
信念要从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记住这简单的主旨。尤其是身体力行的照做时,真的可以感觉到只要把目标和资源纳入视野,不再只盯问题,那么心量和格局都可以迅速打开。
当然,让人深度获益的课程从来不会只是工具和方法的简单罗列。
跟着超哥的课,可以近距离密集的感受他整个人散发出的稳定而多变的魅力。
我是个金庸深度粉,起初跟超哥的课,我觉得他像洪七公,笑眯眯的,平实又自在,高手无招。也跟着他各种松弛自在。
后来渐渐的,泡的课多了,越来越感觉师父身上的味道难以单一而论:黄药师的才华横溢、旁若无人,段皇爷满腹慈悲、举目皆亲,周伯通的童真忘我、顽皮真挚,甚至欧阳锋的极致专注、沉醉修炼……那种黑白转换自由穿梭的人格魅力,恰恰是课程最终想传达给我们的“精髓”。
每个人的温度和光亮,都是多年生命功力的自然流露,往往给我的印象,甚至深过他“传达的那些”。这总让我窃喜,感觉无意间得到了更有价值的“督导”。
是的,语言可以给人带来最深的绝望,以及最极致的狂喜。
秋姐也曾说过:沟通中,语言只占7%的作用。
我们该如何让这7%发挥它的力量?而不是让它变成一种破坏力?
方法是中性的,没有绝对的好坏高低;能达成怎样的效果,要看谁来用它,以及为了什么而用它。
语言也是中性的,它绝不仅仅是技巧,触及到爱和感受,它才被赋予了魔力和力量。
语言的魔力中所蕴含的十四种回应术,让我们可以在谈笑间转换信念。
然而,要有效的运用这些技巧,有着很大挑战。
语言的魔力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迷惑和复杂,因为常常在不经意间,语言的技巧就被用作争论、辩论或者说服,而这些,并不是语言终极的目的。
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要如何内化它的深层结构?去区分“技巧”和“心态”的差别?
语言的神奇,来自于它触碰到了那些超越言辞本身的东西:信念、感受、以及内心深处。
几天来,我时刻抱着我的破本子,眼手脑并用,不停地记笔记,总怕错过每一朵火花。
最后,当那些金句笔记被我不停的翻看之后,课程给予我最大的几个收获,才从心中清晰浮现出来:
1、看到了自己作为支持者的那份功利心。那份功利是为了满足自己,即使是满足自己“成长历练”的需求,也只是满足自己,而非“支持对方”。它引发了我隐秘的不耐烦、否定、指责,让我失去了中立,失去了力量,失去了爱。
2、我看到对方的所有,美好或丑陋,明亮或阴暗,力量或软弱,都是我自己。即使不是“复制”,也一定有“源头”。保持这份觉察,可以让我们更加轻松,更加自由,也就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3、有时候自认为在思考,其实不过是在重组自己的偏见。脱口而出是最容易的事情,所以要试着做一些有点难的事情,更有意思。比如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每一句话更有爱和力量。
4、无论你有怎样的天赋,没有人可以在成长中不劳而获,后知后觉吝于用心的人,每时每刻都在失去。时刻的自我觉察,不是为了自我炫耀,也不是为了自我否定,是为了自我成长。
5、当我们对语言的各种换框可以运用自如时,作为一个支持者,最首要的是让语言先唤醒自己的慈悲心。
6、开发游戏的人和只玩游戏的人,关注点和高度都不在一个层面上。所以享受到的体验,也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谁足够用心,谁占据主动。
在进课前,我认真读了导师推荐的《语言的魔力》,书很精彩,也很专业,读的时候也并不轻松。尽管如此,静下心读它的过程,仍然享受,也让我在课堂里吸收时事半功倍。
作者罗伯特.迪尔茨的笔锋宁静而深邃,书中除了“术”,还给了我们一些“道”的指引。
他告诉我们:
持续的成长,是“进化”。
所有的体悟与学习,都在帮我们走好进化之路。
是的,成长为自己本来的样子,在这条路上会有艰难。
同时,除了自己的观念,没有什么能限制自己。
当我们不断放开观念的限制,不断让思想充满爱和智慧,当我们全然的活出真实完整的自己,当我们尽力利于他人、利于环境,当我们为人生探寻意义,让所有的方法、技巧服务于心灵,这条路又可以走到哪里?
或迟或早,都会迎向生命的本源。
超哥说:所有的语言都是催眠——和自己的使命在一起,是最有力量的催眠。
罗伯特说:真正的成功,表现为感恩和慷慨。
我们的使命是:用感恩和慷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值得归属。
作者简介:
张思怡
2000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
2014年取得国家人力资源部“教练技术”证书
2014年“CP深度沟通技巧”课程结业
2014年“国际九型人格”课程结业
2015年取得北京家园共育研究中心“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
汝佳.豌豆 阅读推广中心 创办人
豌豆阅读.系列会所 创办人
个人多年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及亲子关系支持工作,研发创立“亲子沟通研讨沙龙”系列家庭教育讲座。
热爱生活,多年来专注学习家庭教育的同时,一直潜心研究童年生活的细处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
以身示范,充分陪伴孩子,呼吁引领家长做到真正的亲子陪伴,享受深入美好的亲子关系。
一路走来诸多身份,最重要的角色,是母亲。
一切成长,都是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