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诈骗罪?
诈骗罪属于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其定义是指以欺骗手段,使他人在财产上遭受损失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引诱、骗取他人出资、购买、开支等,或者通过编造虚假事实、隐瞒真实情况等手段,使他人产生误解,轻信其所谓的“真相”,并据此损失财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无论是通过口头、书面、互联网、短信、邮件等形式进行骗局的,都属于诈骗罪。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诈骗罪?
一般来说,只有以下情形的行为才会被认定为诈骗罪:
1.使用虚假名义或者伪造虚假事实,让被害人产生误解;
2.以欺骗手段获取被害人的财物或财产信息;
3.擅自占有被害人财物并且告诉被害人不必返还。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以卖手机的名义,骗取他人汇款而并未提供手机,则这个行为属于诈骗罪。如果将此行为与普通的欺诈行为进行比较,不同之处在于因为骗取的财物是汇款,所以具有更高的交易意义和虚假性。
立案标准是什么?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被骗取财产的金额必须达到一定数额。
在中国,《刑法》规定,资产损失在一定范围内的诈骗罪案件属于轻罪,涉及金额达到一定数额的就算作重罪。目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恶意欺诈的金额达到三千元以上,并且不足三万元,属于轻罪,如果超过三万元,则属于重罪。
2.不能对他人生命、身体或财产造成重大损害。
当被骗取财产的金额达到立案标准,但骗取过程中产生了对他人生命、身体或财产重大损害的,应该以诈骗罪之外的罪名进行追究。比如,极端情况下,被骗人由于被骗子诱导、欺骗而导致伤亡或死亡的,会构成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罪名。
3.需要充分证据支持,包括口供、物证、证人证言等。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犯罪嫌疑人实施诈骗罪的行为,需要检方充分收集证据,依据证据开出刑事立案票据进行打击。只有证据齐全、确凿,才能确立被诈骗人的身份,并验证犯罪嫌疑人涉案必要性。否则,如证据不充分、不足或者证据链不完整,将难以使诈骗罪立案。
结论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针对诈骗罪立案标准和定罪规定非常明确,在实际立案检查过程中,需要对涉案情节进行审慎准备,准确评估犯罪程度,依据证据打击犯罪,以保护被害人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公正与文明。